發布: 2018-11-24 瀏覽次數:15 字號: [ 大 中 小]
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2017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其中,城鎮居民36.77億人次,增長15.1%;農村居民13.24億人次,增長6.8%。國內旅游收入4.57萬億元,上年同期增長15.9%。其中,城鎮居民花費3.77萬億元,增長16.8%;農村居民花費0.80萬億元,增長11.8%
根據《“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旅游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國務院、國家旅游局、其他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下,國內旅游蓬勃發展,健康旅游、生態旅游、精品旅游、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百花齊放。
旅游消費趨勢
從消費主體來看,國內旅游從小眾市場向大眾市場轉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與國民收入的增長,旅游已經不再只是特定階層和少數人的享受,逐步成為國民大眾日常生活常態化的生活選項。國民人均出游次數從 1984 年的 0.2 次增長到 2015 年的 3 次,增長了 14 倍,國內游客數量從 1984 年的約 2 億人次擴大到 2016 年 44 億人次,增長了 21 倍。
行業發展趨勢
國民大眾旅行經驗的不斷豐富以及 80 后、 90 后為主體的游客數量增長和主體結構變化開啟了自主旅游決策、自主行程安排的自主、自助旅行時代。 散客旅游的消費空間從封閉走向開放, 從游客和市民的空間隔離到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間,廣泛涉及目的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游客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個性化、特色化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質化和中高端化趨勢日益明顯,對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旅游?
從旅游業發展模式來看,以抓點為特征的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轉變。
隨著旅游業進入全民旅游和以個人游、自助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2016 年,國家旅游局提出將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 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包括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等方面。